黄金城官方网站 - gcgc8黄金城手机版
学生天地
首页» 学生天地» 学生活动» 【暑期三下乡】编织秀美荷包 开创土窑文明
 

【暑期三下乡】编织秀美荷包 开创土窑文明

经管学院赴会宁县文化艺术考察团宣传报道

来源:   作者:李桂 张鹏飞/文 牛广/图   发布日期:2017-07-12     浏览次数:

     

【“三下乡”系列报道简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共青团改革方案为指引,积极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学以致用,以优秀实践成果和最美青春梦想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校2017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我院报名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学生队伍共计28支,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队将通过新闻稿、访谈记录稿等形式进行全程宣传。

7月11日,经管学院赴会宁县文化艺术考察团赴会宁一中、二中及会宁县文化馆进行走访调研。队伍首先前往会宁一中,在对此次活动做了简短的介绍后就传统艺术与红色历史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学们积极配合,认真答题。接着,我们转战会宁二中,初进校园,就被那里美丽的校园环境深深吸引。我们就同样的问题对那里高一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并与她们的班长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当我们问到他是否经常参观当地红色景点时,班长兴奋地回答:“我经常去我们这里的红色景点去玩,并对我们县里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相当了解。”

记得小时候爷爷告诉过我,他们那时并没有砖瓦房,而是在窑洞里安家,虽然我没有住过窑洞,但以前在老家的山上,依然能看到当年劳动人民留下来的窑洞。从老一辈的口中,我对窑洞这一住所就充满了好奇,爷爷告诉我,窑洞依山而造,人们在山畔,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挖凿一个拱型大洞、垒上山墙。窑洞中还有高窗和门道,便于上下空气对流。窑洞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勤劳智慧的老百姓,在厚重密实的黄土层上,开凿出一个又一个拱形窑洞,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会宁农村,窑洞仍然是最普遍的住所。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老百姓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春种秋收,劈柴放羊,谱写着大西北农耕文明的新篇章。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离开了窑洞,住进了砖瓦房,可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然的冬暖夏凉的感觉,古老的居住方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窑洞,已被填平或复垦。比女红、做饭时噼里啪啦燃烧的柴和、呼呼做响的风箱、打磨得泛光的红浆泥灶台、都随着窑洞的消失,渐行渐远。窑洞,作为人类建筑史中宝贵的一笔财富,已受到格外的珍惜和保护。

会宁特产绣荷包是会宁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它萌发于乡土、活跃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远在明清时期当地的绣荷包就很盛行,据说这里的绣荷包还被当作贡品进奉给清政府。如今,当地妇女都能拿起剪刀、针头,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大胆地用夸张变形手法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其中收藏于文化馆中的各式各样的荷包,针针细腻,丝丝有情,淡淡的香味在展厅内氤氲,每位参观者的心扉都为之而陶醉。

非常感谢会宁一中与二中的同学们在期末将近时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希望他们将会宁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与发扬下去。

附:会宁县文化馆访谈稿

问:咱们县文化馆的艺术品是怎么挑选出来放在展览室里供大家参观的?

答:我们的民俗艺术馆是免费开放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展厅,展厅主要陈列的是摄影展,书法展,绘画展,民俗艺术馆主要是针对于我们会宁县当地的民俗风情,对于我们会宁当地的农耕文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前用的,现在这些东西不用了,比方说犁地的用具、以前用的面缸、以前的点心盒子,油灯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从国家级、省级再到市级,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进行了排列与整合,进而放在展馆供大家参观学习。

问:平时参观我县文化馆的人多不多?

答:那肯定很多呀,我们的文化馆是会宁民俗的一个窗口,民俗艺术馆是我们会宁文化的一个品牌,只要是外地来的,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我们本县的领导,他们也进行调研,我们本地政府进行安排的时候,除了红军会师塔,红军烈士纪念馆,我们的文化馆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每年除了外地参观的游客、领导,我们还对当地的农民工、学生等进行有组织的参观活动。

发放问卷

当地学生认真填写问卷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