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系列报道简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共青团改革方案为指引,积极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学以致用,以优秀实践成果和最美青春梦想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校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我院报名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学生队伍共计79支,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队将通过新闻稿、访谈记录稿等形式进行全程宣传。
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从来不是容易的事。中国县域主体融资难、信用环境差等问题积疴已久,如何让农村金融信贷生态更健康、更高效、更有序?传统金融信贷服务与互联网技术如何融合?本次我们团队从对周至县城几个代表性的村子的调研入手,分享农村金融信贷生态构建过程中的实践与感悟。
调查人员一行来到周至县六屯村,踏上这片厚实的土地,小,窄,而又紧凑的整体格局尽收眼底,交通道路和实际农劳面积的比例着实不相匹配,直观的感受是十分地契合中国劳动那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周围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都集中在县城及乡镇中,十分地不方便。地理位置的偏僻和道路的不通畅以及金融机构的远离乡村这三点,不仅仅是说明了我们调查的必要性,更可能是我们调查路上一个极具特点的代表。
首先我们对村委会和一众党员进行了口头访谈和问卷调查后,大概对村子的金融方面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更是分为了三个小组,分别对乡村街道服务业(如小商店,小诊所),居家农作方面和外出劳务三个角度进行了抽样调查。队员们纷纷从各自的专业入手,首先对各村民的家庭财产状况作一评估,初步掌握家庭的日常收入及支出分配,再结合受访者现已持有的各类金融产品(股票、基金、债券等)做出统计,最后由问卷和口头方面同时对他们做出金融素养方面的评估,得出居民金融素养对其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的一个结论。
在一次次的询问和分析之中,我们调查团了解到了大家对于农村金融的乐观性,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加发现金融行为在农村没有一个良好的展开和发展,原因有二,一是金融素养的缺失(主要是金融常识与技能欠缺、金融产品与业务不熟悉和金融法律知识较为匮乏),二是 “银行门槛够不上,私人借贷还不起”,又或是没有贷款的必要。另外我们采访了当地的村民,也会说“这些钱,一半是找朋友借的,银行根本没必要。”村民们纷纷感叹,银行借款门槛不清晰,再加上村民不愿意冒风险,也没法找人做担保,资金缺口又不大,完全可以向亲戚借。这些都引发了我们深深地思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农村是梦想的沃土,那么金融正是其源头活水。农村金融的范围问题,严格意义上是指农村金融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消费金融,如农民购买数码3C、家电等,属于广义上的城镇金融,在操作层面可能只需要将触达终端铺设到县、乡级别,而真正的农村金融是到乡间地头触达农业生产。我们需要将金融引进农村生活中,让农民真正了解金融,让农民着实敢用金融,用金融行为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改善农村金融的尴尬处境,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打通农村金融的任督二脉,真正地让金融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一份子。
调查团成员对于村民进行问卷评估
队长郑凯轩对村民进行入户调查
经管学院赴关中农村家庭金融调研团和村民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