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系列报道简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积极引导我校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培养“一懂两爱”的学科情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贡献青春力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我校201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我院报名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学生队伍共计54支,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队将通过新闻稿、访谈记录稿等形式进行全程宣传。
为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9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眉县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调研队走进宝鸡市眉县的农村地区。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黄家坡村的农户有这样的特点:村民种植的土地面积小,土地碎片化严重,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口结构偏老龄化、女性化,大部分都是留守在家的妇女,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主要采取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因而受访的村民大多表示对绿色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除此之外,当地的绿色生产技术宣传也并不到位,很多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免耕直播”等相关词汇都没听说过。“咱文化程度不高,对现在网络上的东西都不是很了解,但如果是对社会、对环境有好处的话,咱也一定会积极响应。”面对调研队员的绿色生产技术的宣讲,一位淳朴的村民如此表示。
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农产品“质”与“量”的双重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传统非绿色农业的转型迫在眉睫。队员们走到田间地头观察当地作物的种植情况,询问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或者进行入户访谈,这些都使得队员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更加客观和真实。有一位承包了5亩地的张姓村民接受了队员们的访问,作为当地知名的专业大户,在面对减少农药施用建议时,他说道:“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在种猕猴桃,有时也会有来自西农的专家对我们进行一些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猕猴桃最重要的是防虫杀菌,所以每年都会用掉不少农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然没法保障收成。”
队长吴岩说,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施用足够的化肥就无法使作物快速生长,不打足够的农药就没法保障作物产量。对于小农户而言,高投入低回报的现代绿色生产技术风险太大,而承包了大片土地并作农业规模化种植的农户又属于少数。因而绿色生产技术宣传,还要基于当地农业技术服务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最终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队员了解当地情况